原标题:【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用心营造“幸福小区”


(资料图片)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感谢你们的及时调解,现在矛盾解决了,店里也恢复了正常营业。”

“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

4月11日一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城中社区主任、人民调解员杨爱芳早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帮助居民们处理一桩桩纠纷、解决一个个问题。

杨爱芳今年48岁,在城中社区工作已有20个年头,兼职社区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已有20年。她所在的希里沟镇城中社区处于乌兰县城中心位置,常住户籍人口共2132户4129人。辖区内有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各族群众760户1275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每天需要办理的大事小情几乎不断,每一名调解员的任务都很重。

前不久,辖区2家商户因房屋供暖不足,屋内温度低导致其无法正常营业,要求物业公司赔偿损失费一事,双方产生矛盾。

杨爱芳得知此事后,立即和同事前往进行调解。经调解,这家物业公司同意为2家商户赔偿损失费,并答应安装相关发电设备,改善房屋供暖条件。

杨爱芳还记得,初任人民调解员时,调解矛盾不会讲究技巧,很多时候不仅当事方不买账,偶尔还会让矛盾处于更尴尬的境地。对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虚心学习,掌握沟通的艺术,做一名合格的调解员。

于是,杨爱芳开始处处留心,虚心向老调解员请教,和辖区的长者沟通,她逐渐明白,调解居民纠纷不是打官司,不能非黑即白地下结论,要学会安抚疏导居民情绪,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获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022年,辖区蒙古族居民阿先生向社区反映,他所居住的单元楼右侧主管道漏水,导致屋内渗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此前,他去物业要求进行维修,物业回复需收齐他所住单元的其他四户人家的维修费方能进行修理,但因其中两户人家不愿出维修费用,暂时无法进行维修,故当事人阿先生向社区调委会寻求帮助。

得知这一消息后,杨爱芳和社区调解员先后入户向物业负责人和住户了解情况。为不影响正常生活,杨爱芳提出,由社区担保,物业立刻进行维修,随后又与不愿出维修费的两家住户反复沟通,经耐心调解,住户一致同意缴纳维修金。阿先生感叹:“多亏了社区调解员及时调解,才化解了矛盾,缓和了邻里关系。”

回忆2022年6月的一天早晨,杨爱芳接到居民陈女士的电话,在电话中她非常生气地抱怨,楼上的高女士家中经常发出噪音,影响了他们一家的正常生活,双方多次沟通无果,陈女士请求社区出面帮忙调解。

杨爱芳将双方邀请到社区,为避免他们发生口角,她和社区其他调解员一边疏导双方情绪,分别向他们进一步了解情况,一边对他们进行单独调解。经反复疏导、劝解,最后两家矛盾得到顺利化解,两位居民都长舒一口气:“远亲不如近邻,今后咱们互相多体谅。”

“你的服务温度决定了百姓对你的态度,尊重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依法依规进行调解,优秀的调解员就是要努力让双方达成和解。”抱着这样的工作理念,杨爱芳和同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热情解决居民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全力以赴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当年的“调解小白”,如今已变成辖区居民的知心人。

多年的调解员工作,让杨爱芳发现,仅仅做帮助居民调解矛盾的“和事佬”是远远不够的,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源于居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近年来,城中社区在辖区内积极开展义务普法活动,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

与此同时,社区调委会发挥“微格联户”作用,利用楼栋长、单元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进行走访,了解邻里有无矛盾纠纷等情况。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和隐患,早疏导、早控制,通过提供咨询、帮助化解等方式,努力把矛盾隐患化解在初始阶段,实现矛盾“微调解”,营造和谐幸福的辖区环境。

杨爱芳说,基层服务看上去干的都是琐碎小事,但理顺的是民心民意。面对未来,城中社区将进一步把调委会作为百姓与政府间的沟通桥梁,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烦事不出乡镇”,努力让辖区各族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刘法营 张洪旭)

上一篇:焦点短讯!A股:计算机应用板块高位盘整,下周一如何走?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