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吴地 | 吴大澂《静溪图》
文 胡伯诚一今年,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个“山水特展”,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参...
2023-05-08文/胡伯诚
一
今年,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个“山水特展”,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参与协展,展品繁多,自不必细述。常熟博物馆作为此展的主办方之一,拿出吴大澂所绘的重要作品《静溪图》参展,十分难得。这幅画,画面中央大幅留白,中间一座九曲木板桥,记录了清朝初年常熟赵园的景色。
(相关资料图)
令人称奇的是,历经半个世纪后,此园风貌仍是当年模样。前些年,经常熟市政府协调,赵园与相邻的曾朴虚霩园合并开放,更名曾赵园,现为常熟名园。
吴大澂为何作此图?跋语说:光绪戊寅(注:光绪四年)二月,买棹偕徐君子晋游虞山,至尚湖访杨咏春观察、曾伯伟孝廉,作十日之游。适赵惠甫司马新构静圃落成,林木幽秀,楼观参差,承惠翁置酒招饮,尽欢数日。归后写此,以志良辰美景,籍留鸿迹。不足云酬报主人之雅意也。吴大澂写并记。
但是,吴大澂此跋,年与月,都写错了。
据吴大澂《客斋自订年谱》:光绪丁丑(光绪三年)三月游虞山,访杨咏春先生沂孙,纵谈古籀文之学。先生劝余专学大篆,可一振汉唐以后篆学萎靡之习。
问题来了。光绪四年,吴大澂有没有再去常熟?答:没有。因为光绪三年秋,北方遭受严重旱灾,千里赤地,颗粒无收,吴大澂赈灾去了。这一年的除夕,吴大澂督运七千石高粱到凤台,自己仅留半尾咸鱼过年。光绪四年初夏,灾情渐缓,朝廷奖励出力人员,赏吴大澂翰林院侍读学士衔,从四品。到了年底,实授河南河北道道台,正四品。
说吴大澂因灾而得福,似乎有点刻薄。但事实是,赈灾前,吴大澂虽然贵为陕甘学政,代天子视学,其地位与布政使、按察使平行,但底牌是翰林院编修,仅正七品。因为赈灾有功,一年之中连升六级,连戏文都不敢这么编。
河南河北道,值得解释一番,全称河南河北兵备道。河南,就是黄河之南。在黄河之南设的省,就是河南省。河南省怎么冒出个河北兵备道?其中原因,出于朱元璋的政治谋略,大明朝将各省省界划得犬牙交错,是为了防止军阀利用自然条件,搞地方割据。于是河南省伸出一腿,伸到了河北(明清两朝称北直隶)。河北也有一腿,越过黄河,伸进河南、山东间,将两省隔开。这种犬牙交错,江苏也有。徐州,乃军事重镇,周边都是山东地盘,但徐州属江苏管辖。
二
光绪三年,吴大澂学政任满,回京销差,在这个空当期,请假三月,回籍省亲,于是有闲暇来常熟。
画跋中涉及四人,各按主次,略做介绍。
陪同吴大澂去常熟的徐子晋,即徐康,长洲诸生,工诗善画、兼长篆隶,擅治印,精鉴赏,是个文艺玩家,却以游幕为业,可见是个长袖善舞的人物。徐康不仅是吴大澂的老熟人,还是个常熟通,经常出入赵宗建旧山楼。同治十年,徐康携元刊《重修琴川志》十五卷,献给杨沂孙过目。杨沂孙向慕此书久矣,细细地读到向晨才睡,就睡在了旧山楼。
《重修琴川志》是常熟良志,清代学者阮元曾予以高度评价。本文在写作时,获悉《苏州全书》将影印出版《重修琴川志》,并选定了经黄丕烈士礼居、汪士钟艺芸书舍、瞿氏铁琴铜剑楼等藏家递藏的曹炎抄本,闻之欣然。
跋中出现的曾伯伟孝廉,即曾观文,字遹成,道光举人,候选国子监助教,因母亲需要照顾而没有出仕,是位孝子。常熟城里有大工役,常常由他主持其事,属于社会贤达一类人物。《翁同龢日记》中提及曾伯伟,累计有五十四处之多,但总与饭局有关,不是招饮,就是被招。有重要的客人来,也会叫曾伯伟作陪。譬如,同治七年翁同龢接待原苏州知府杨靖,同治十一年接待盛宣怀,曾伯伟都亲与其事。
吴大澂拜访的杨咏春观察,即杨沂孙,道光举人,退休的凤阳知府,因为赏加道衔,故尊称他观察。
吴大澂向杨沂孙学习篆书,俞樾是清楚的。他说,君中年以后,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兼长丹青(俞樾撰《墓志铭》)。
光绪三年,吴大澂四十三岁,恰值中年。而杨沂孙已六十五岁,书名满天下。这年三月,杨氏完成了《在昔篇》,以一百三十韵四言诗,描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这幅诗与史、史与书相结合的鸿篇巨制,令吴大澂深表钦服,随题《在昔篇跋》于后,也是用的四言韵语。这幅墨宝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吴大澂以画为酬,答谢赵惠甫司马,即赵烈文。司马二字,本意指军职,大到兵部尚书,称大司马;小到刺史的副手,亦称司马,如白居易为“江州司马”。但自从白居易写了“司马乃为送老官”后,亦可泛指退职、退休的官员。
赵烈文为易州知州,但没有做满任期,提前退职了。易州的官,难做。因为易州境内有清西陵,雍正、嘉庆、道光三位皇帝均葬于此。清政府在此设立陵工守护大臣和泰宁镇总兵,虽然只是为皇帝看墓,但级别不低,由王公贵族和内务府大臣兼任,气势很盛。赵烈文实在侍候不了这帮宗室大员,侍候不了内务府和礼部驻清西陵的那帮郎中、员外郎,甚至侍候不了膳房、茶房等各色太监。他们借着皇差的名义,漫天坐索,纷纷要钱。光绪元年,赵烈文因为得了一匹好马,被敲诈不成,连遭劾章,终于被撤任另补。
撤任另补不是罢官,而是另有任用。但赵烈文不想干了,自请辞职。于光绪元年回到常熟赵园。赵园,是今天的俗称,当年叫“静圃”,因园内之水引自静溪而得名。
赵烈文与吴大澂认识很早。同治五年,吴大澂尚是一名举人时,他们就认识了。同治八年正月,吴大澂入翰林院庶吉士后,又拜访了赵。赵热衷于收集金石碑帖,而吴大澂也好这一口。
三
赵烈文建造静圃,始于同治四年,经济上颇感困难。他长年做幕僚,收入有限。常熟那块地,本是吴氏芷园,早已开垦成农家菜园,不计水面,约三四亩,但地理条件极好,远眺有山,岸池相连,赵烈文十分喜欢,遂议价一百缗买下。钱是借来的,一家借了四百缗钱,支付地价与建材,另一家又借了一百两银,以支付工钱。
在常熟买一座现成的宅子,开价都在千两以上,赵烈文买不起,只能自建。曾国藩手下有一帮专为湘军张罗军费的敛财专家,很愿意为赵烈文做点贡献,如张富年(字屺堂)、许道身(字缘仲),都做过江安粮道,俗称十府粮道,执掌一个安徽、半个江苏的厘金与农业税,包括江宁、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十个府以及广德、滁州、和州、徐州四个州。这两位,出手就是每人一百两。
赵烈文此人,值得多说几句。咸丰十年,太平军兵临苏州,居住在木渎的赵烈文逃难到上海。第二年,被姐夫周腾虎引荐给曾国藩。赵氏以洋洋八千字《上曾涤生大帅书》,对时局提出应对之策,受到曾的赏识。此后十多年间,曾国藩每晚必到赵烈文书室闲话,上至军政大事,下至文章书法,直言相商,毫无保留,赵烈文成为曾氏身边最重要的幕僚与智囊。
同治三年,天京将破,曾国藩知道曾国荃遇事不够冷静,怕有闪失,指派赵烈文到大营,协助曾国荃处理善后事宜。所以,赵烈文是亲眼看到湘军攻进南京城的。对湘军恣意焚掠江宁,也是深恶痛绝。这些,都写在《能静居日记》里。
李秀成兵败被囚,曾国荃欲动锥刑,被赵烈文劝阻。赵烈文也是极少数能面见李秀成的人,并与李秀成有一段对话。
李秀成问:“今天京陷,某已缚,君视天下遂无事邪?”
赵烈文答:“在朝政清明耳,不在战克,亦不在缚汝。闻新天子聪睿,经此次内乱,万民望治,且尔家扰半天下,卒以灭亡,人或不敢重蹈覆辙矣。”
李秀成说:“天上有数星,主夷务不靖,十余年必见。”
感谢赵烈文的日记,让我们能读到李秀成这段英明的判断。此后,大清王朝真如他所言,夷务不靖,外侮不断,不知赔了多少银子与土地。
四
《能静居日记》之所以出名,还因其中有一段让世人目瞪口呆的话。同治六年,全社会都沉浸在同治中兴的美妙想象中,赵烈文却正确预言了清朝的灭亡。他对曾国藩说:“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此后晚清历史,竟鬼使神差地按着赵烈文设定的方向走,从同治六年,到辛亥革命,恰恰“不出五十年”,而大清逊位。
我国最早研究赵烈文的陈乃乾先生,先是撰写了《阳湖赵惠甫先生年谱》,因抗战时局艰难而未能发表。后又撰写了《赵烈文言行摘记》,以志介绍。他称赞赵烈文:“才宏识远,料事如神,真幕府之奇才。”
至于陈乃乾先生的学术地位,谨举一例足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备专列,送学人进京,全国仅二人,顾颉刚先生与陈乃乾先生也。此后没有第三人。
《能静居日记》六十四巨册,记录了从咸丰八年至光绪十五年历时三十一年的所见所闻,即便是战火纷飞,即便是流亡逃难,赵烈文也笔耕不辍,极其难得。这部日记,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抗战时期财政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被中央图书馆斥重金收购。
《能静居日记》后来被带到台湾,但台湾仅出了影印本,于阅读使用很是困难,高阳先生生前,曾力主完成点校整理工作,但因其去世而作罢。201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拨出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历时三年,《能静居日记》排印本终于在长沙出版,实现了两岸读者的一个夙愿。
赵烈文于光绪十九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没有生出好儿子,先是藏书散出,连同手稿、书信、日记,全部易手,一纸未留。接着赵园被常州盛家收购,后舍为寺,曰宁静禅院。
民国二十年,著名藏书家邓邦述重游静圃,见乔木已摧,池亭如故,黛语楼下,寺僧煮茗。凄然而无语,他是在静圃结的婚。
新中国成立后,赵园曾长期充作教育机构,先为常熟师范,后为地区师范,无形中,对赵园予以了莫大的保护。“文革”后恢复高考,作者有幸被江苏师院录取,而授课地,却在赵园。这次在吴文化博物馆看到大澂先生的《静溪图》,顿时眼前一亮,不禁萌发出为乡前辈立言的冲动。苏州地区假赵园办学,迹近几十年,包括各种进修,粗而匡之,有近万名学生从此园走出。当年,我们对这座江南名园无一丁点知晓,何曾想到,赵烈文以一介布衣,竟名满天下。
而我等是谁?
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