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获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引关注 业内人士:科研需尊重科学规律
▲图据图虫创意“高校获1 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日前,广西壮
2023-08-08▲图据图虫创意
“高校获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公布了对9所区管高校2020-2022年度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其中一高校获过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引发关注。
(相关资料图)
据官方公布审计结果显示,当地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普遍较低: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审计报告还提到,3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预算经费10万元以下的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811个,占比39.08%。4所高校科研项目资金净结余6682.28万元长期闲置未及时盘活;2所高校22个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求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最高达到69.24%,造成914.02万元资金闲置。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投入一个多亿,开展了800多个项目,没有一个实现成果转化。这需要警惕,如果不扭转唯项目、唯论文评价体系,科研很可能演变为只追求项目、发表论文,而不重视实际价值、应用前景的“闭门科研”。
业内人士:
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低
很重要一方面取决用于科研资金性质
在北京一所重点高校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相关工作的教师对红星新闻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方面取决用于科研资金的性质。如果不在同一统计口径内作对比,则意义不大。
上述高校教师介绍,高校的科研经费一般可分为“纵向”、“横向”两类。通常来讲,如果科研资金来源是“纵向”的,比如说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等经费投入的项目,往往比较看重原始创新,不讲究成果转化;如果资金来源是“横向”的,如高校跟企业合作的项目,往往是讲究科研成果转化的,这种情况转化率相对较高。
该教师还表示,在大多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跟教师职称挂钩不紧密,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比起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高校老师在日常教学之外,更看重发论文,参加“杰青”、“优青”等项目评选。
熊丙奇则表示,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也重视开展科研工作,推出各种激励政策,如把教师申请课题、发表论文等科研表现,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以此引导教师申请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但由此带来的是唯项目、唯论文问题,教师把申请课题项目、发表论文作为重要的科研目标,而忽视了科研的根本,是为了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同时,在科研中,存在“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因为只要获得课题立项,拿到经费,就完成晋升职称的“科研项目指标”,于是有的科研项目在立项后并未认真进行研究。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话题#高校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登上热搜,引发热议的同时,也有网友表示,科研不能只看转化率。
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写道:当所有科研投入都按转化率计算,可能就没有经费了,毕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请给科研多点空间,增加资金科学监管。
高校很多研究都是长周期
大学老师呼吁让科研回归科学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学老师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差异,有的人以为投入了科研经费,就有科研成果产出。其实高校的很多科研,特别基础科学研究,离转化成技术是有相当长的距离的。很多研究都是长周期的,让科研回归科学,尊重科学规律,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曾在多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鼓与呼。
他曾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着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不断增长的科技研发投入未能有效地转化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做的基础研究,企业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够不着、接不住,因为它无法直接转化落地,只是一个原理上的可行性证明和示范性产品,实际工程上的可行性很难说。而企业通常想要的是立刻产业落地,明天就拿去市场上卖钱。
“因此,只有科学家愿意往前走一步,企业家愿意往回走一步,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补齐创新链条的短板,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产业落地的产品。”刘忠范说。
刘忠范建议,启动升级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面向科技型、初创型中小企业,同时面向项目执行期间内注册企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不附带任何条件,无偿支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创性技术、“卡脖子”技术、“一招鲜”技术等工程化技术和工艺研发工作。从而让中小企业家像科学家一样自由申请竞争性的研发经费,提升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迈出创新创业的第一步。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北京报道
编辑 潘莉 责编 邓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