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记》中悟教育管理之道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学理论的专门著述,是
2023-08-21《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学理论的专门著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
《学记》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展开论述:教育的目的——“化民成俗”;教育的作用——“建国君民”;教育的制度——“九年五级二段学制”;教育的内容——“智德并重”;教育的原则——“预时孙摩、长善救失、臧息相辅”;教育的艺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全文仅1229字,但行文精妙、论述精辟、见解深刻,蕴藏着教育教学、教师教育和教育管理等思想,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再读《学记》,思考的角度也与以往有别,《学记》中实则蕴含了丰富的管理学经验。
【资料图】
一
《学记》记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学”的重要性,要对“民”进行教育才能“化民成俗”,利于“建国君民”。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要把人人教育成君子,人人成为君子才能形成良好风俗,才符合古代贤君圣王“建国君民”的要求。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做到仁知勇,就实现了君子人格。仁勇相当于德,也就是说,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君子。因此,《学记》中特别重视德的培养,把德育的内容与智育的内容一起放在各年级的学习任务中,把德育的内容具体化并进行量化考核。适逢盛世,要富民强国,使国家安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从这一点看,教育的社会职能主要是为建国治民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服务,即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学记》在2000多年前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是很有见识的,这也就在客观上对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
《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就是《学记》中分段、分级的学年制度和考核制度。在教育程序上,它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年毕谓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在考试制度和内容上,它采取隔年考查的方法,而考试内容视学习年限各有重点和不同。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句文章和立志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及与同窗的关系是否融洽;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博取学和对老师的态度;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的程度及交友的情况;第九年着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能通达事物、触类旁通以及信念坚定,不违师训。《学记》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程序和考试制度与内容,才能达到“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的学习效果。这些设想,形成了我国古代年级的基本体系,其整个考试、评价程序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教育的年限、任务,标准和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对教育认识的进步。这种系统的教育体系、学制构想,提出于先秦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
《学记》中提出了教育兴盛四法——“豫、时、孙、摩”。“豫”是预防,禁止于事情发生之前;“时”是及时,需要时把握时机;“孙”是循序,不超越等级次序;“摩”是观摩,相互观察取人之长。同样,在管理上,管理者要对教育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有预见,要防患于未然;对把握教育契机需要合乎时宜,要用心选择合适的行为和组织形式;在工作推进中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求快求成效;团队建设中要加强交流探讨,创造“切磋琢磨”的机会。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谈的是教育的艺术,“道”是引导,引导而不强拉;“强”是勉励,勉励而不挫伤;“开”是启发,启发而不说尽。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勉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这也启示我们,在教育管理中,一个好的管理者对下属要引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与;对下属要求严格但不施加压力;为下属独立思考提供解决问题的空间但不可代其作出结论。所以“善喻”的管理者应该是“引导而不替代、鼓励而不挑刺”,这样,干群之间的关系就融洽了,便能够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华,集思广益,使得工作更有效率。
《学记》中的“长善而救其失”是对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新发展,它并不是简单地对弱者实施简单教育,而是扬其长而避其短。从管理学意义上讲,“长善救失”就是要求管理者懂得辩证法,要会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解任务,为他们量身定制工作目标,让每个成员在达到目标后提升自我效能,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相互信赖、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探索的。虽然社会在发展,但这些经典不会过时,需要今人不断继承创新。
(作者陆旻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校长)